报告:超两成用户遭遇呼死你骚扰电话

超两成用户 遭遇“呼死你”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呼死你”骚扰电话只存在新闻中,但实际上,生活中遭遇过“呼死你”的用户数远比想象中的多。

作者:法治周末记者 平影影

来源:法治周末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呼死你”骚扰电话只存在新闻中,但实际上,生活中遭遇过“呼死你”的用户数远比想象中的多。据近日发布的《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遭遇过“呼死你”的参与调研者比例高达20%。

据了解,报告对1048575份调查问卷回执样本进行了详细分析,最终结果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于11月22日发布。

报告显示,超七成参与调研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安全问题严重;民众遭受个人信息侵害程度高。但仅有20%的参与调研者在发现个人信息遭受侵犯时,采取投诉、举报和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而报告认为,要改变公民个人信息频遭泄露侵害的社会现实,需从法制建设、司法实践、相关产业和市场等方面入手,全方位建立个人信息安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超八成用户遭信息泄露仅两成投诉报警

报告显示,在遭遇个人信息侵害时,多达81%的参与调研者经历过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遭遇针对银行卡、信用卡和网络交易诈骗以及被“短信炮”“拨死你”电信骚扰的参与调研者比例在20%以上,被冒充公检法、税务机关的不法分子诈骗、恐吓的参与调研者比例达19%。

因网页搜索和浏览时泄露个人信息的参与调研者占53%,经历邮箱、即时通讯、微博等网络账号密码被盗的参与调研者占40%,因房屋租买、购车、考试和升学等信息泄露,和因在网站留下个人电话和注册网络金融服务而遭遇各类骚扰和诈骗的参与调研者都在30%以上。

但报告同时显示,在明确自身遭遇个人信息泄露并面临侵害时,相当一部分人群抱有侥幸心态,大部分人选择了较为被动的处理方式,仅有少部分人采取了积极对抗行动。

在被问到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会采取什么行动的问题时,71%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掐断电话或不予理睬,选择拉黑及拒接的比例为63%;仅有20%左右的参与调研者选择了举报、投诉、报警等积极应对措施。

被问及被侵犯时没有维权的原因时,60%的参与调研者表示不知道怎么维权,56%的参与调研者是因资金等个人利益未受损而放弃维权。

 需事前防范 举证责任倒置

报告认为,我国目前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尚未形成统一的综合法律规范,要改变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律法规过于分散的现实,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系统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为公民维权、打击犯罪提供便捷途径。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校长、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林维认为,若要改变个人信息泄露的现状,从法律制度上来讲,固然应当建立起一道坚实的保护壁垒,但鉴于个人信息泄露的复杂性和隐匿性,把希望主要寄托在通过法律进行事后打击和治理,并非治标之良策,个人信息侵害行为的发现和查处难度明显大于传统犯罪,导致事后惩处无法产生足够的威慑力。因此,应当把关注的焦点从事后的惩处转移到事前的防范上来,从非法数据产业链的源头堵住数据泄露的可能性,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治愈这一顽疾。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冈则指出,在民事纠纷中,要求让泄露个人信息的机构或者个人承担民事责任是“难于上青天”,因为原告往往会受制于法律上的举证责任难题。

报告也显示,参与调研者中有高达44%的参与调研者因维权程序太复杂、成本太高而放弃维权,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维权证据而无奈放弃。

傅蔚冈认为,要解决这个困境,一个可行的举措是改变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将目前的“谁主张谁举证”改为“举证责任倒置”,即不是由原告提供证据来证明被告以不恰当的方式获得了个人身份信息;而是原告只要提供了被告联系其这一事实即可以被告非法获得身份信息为由提起民事诉讼,被告需要承担提供其合法获得原告身份信息的证明。这样一来,就会对那些非法获得身份信息的机构和个人形成强烈的威慑效果。

发表评论